科学岛“科学汇”第三期引爆AI思辨热潮
10月25日晚,科学岛“科学汇”第三期活动在合肥现代科技馆科普报告厅拉开帷幕。本期主题为《大模型时代的若干思考》,由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助理汤进主讲,安徽工信厅二级巡视员、省新经济联合会会长潘峰主持。来自科研院所、高校企业及社会各界近50名参与者,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技术演进、社会影响及国际竞争格局展开了深入交流。

汤进教授的演讲以“人工智能进入大模型时代”开篇,系统梳理了AI技术从1956年学科成立至今的演进历程。他指出,大模型的崛起源于Transformer架构的突破,推动了生成式AI的指数级发展。“大模型不仅解决了自然语言理解等长期难题,更通过多模态融合重塑了产业范式。”他认为,“当前各国在AI领域的竞争已从市场层面升级为全要素战略博弈。”“中国在电力资源与市场规模上具有优势,但需补齐源头创新的短板”。演讲中,汤进还分析了大模型对就业、道德、法律、伦理的冲击,例如自动驾驶、虚拟货币等领域的案例,呼吁社会建立适应性治理框架。

互动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。来自产业界的代表提出垂直领域数据稀缺的挑战,汤进回应称:“数字孪生与物理知识结合可弥补数据缺失,但需警惕数据垄断风险。”合肥物质院的科研人员分享了核聚变研究中AI的应用案例,引发对多模态推理的讨论。一名法学研究者关切AI对司法信任的冲击,汤进认为:“当前AI仍处于辅助阶段,人类应专注批判性思维等核心能力。”

主持人潘峰思维活跃、妙语连珠,他把人工智能比喻为大海,未来的人们有两种选择(可能),或做游泳者,或做水中的鱼,他说“AI浪潮如海啸,我们应以‘弄潮儿’姿态主动拥抱,而非被动恐惧。”他还分享了AI学习机在教育领域的成功应用,强调AI工具提升效率的潜力。

本次活动不仅让参与者对大模型技术有了更深入地认知,还促进了跨学科的碰撞。参与者纷纷表示,通过专家解读与互动交流,他们对AI道德、伦理、产教研融合等议题有了更系统地理解。多位青年科研人员指出,这种开放平台为创新提供了“催化剂”,例如在核聚变、教育等领域的案例分享,启发了跨界合作意向。未来,科学岛“科学汇”将继续聚焦科技前沿,推动科技传播与创新孵化。
